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當代桌上「遊戲」思維

795
次閱讀

【實作型0.1學分】當代桌上「遊戲」思維

講    者: 沈泓颺(桌上遊戲設計師)
與談人:洪菁勵(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108年10月2日(三) 17:00-20:00

地點:R3302

撰文/攝影:林凡雅



桌上遊戲設計師沈泓颺老師透過半堂課講解半堂課實作的方式,讓學生瞭解「遊戲」存在的意義,用「遊戲」能告訴玩家什麼訊息?並讓學生透過雙手遊玩後,更深刻瞭解到歐洲桌上遊戲及其他如美洲、亞洲所設計的桌上遊戲有哪些異同之處。

  遊戲可以不只是個遊戲,玩遊戲更是藉由自己的手完成一則故事。桌上遊戲設計師沈泓颺老師在課堂上講解了人們為什麼喜歡玩遊戲?他們希望從遊戲中獲得什麼?明明恐怖遊戲總讓人害怕,有些劇情遊戲更是讓玩家產生情緒起伏,遊戲有時帶給人的感受並不是快樂、開心,有時甚至是難過、嚴肅的情緒,為什麼大家卻仍這麼愛這些遊戲?其實遊戲除了需要有規則、挑戰、競爭等條件,更重要的,是人們最喜歡的故事。藉由自己的操作使劇情推進,自己親手解決一道道謎題,令人省思的結局,不像電影由主角帶領著觀眾,在遊戲裡,玩家自己就是主角,這些正是遊戲最吸引人的地方。

沈泓颺老師介紹了歐洲的桌上遊戲,與我們熟知的日本、美國的桌上遊戲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沒有讓玩家有強烈的輸贏感,例如美國的大富翁,一旦有玩家地產多了,其他人容易覺得贏不了而對遊戲感到厭倦。歐洲桌上遊戲有時可以藉由遊戲讓玩家瞭解歷史,像是擔任教父、皇家等完成角色使命,且大多遊戲進行方式都是讓玩家間競爭激烈,結算成績時僅以幾分的差距結束遊戲,較沒有一面倒的優劣勢傾向。在課堂上沈泓颺老師教了兩種遊戲:「送禮」、「誰是牛頭王」。學生們在實作過程中皆很認真的想要瞭解遊戲內容,熟悉後更是玩得不亦樂乎,彼此間互動十分良好,即使在剛分組時彼此因不熟而尷尬,開始進行遊戲後便熱絡了起來。遊戲除了本質上的有趣及具有意義,更是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好助力。

「遊戲」本身便是學生們較有興趣的主體,故本次課程的回饋很好,且藉由一半的知識講解及一半的實作課程,學生們的參與意願更高,尤其在實作過程中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熱絡,前半堂課也學習到不少關於遊戲的相關知識。身為遊戲設計師的沈泓颺老師也在課程最後和學生分享了自己喜歡的桌上遊戲並推薦大家嘗試看看,找出自己喜歡且想深入研究的遊戲,讓遊戲不再是普遍大家所想的只是「玩」、「浪費時間」,而是更具有意義性的活動。

遊戲1.jpg遊戲2.jpg遊戲3.jpg遊戲4.jpg遊戲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