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簡介:歷史沿革
		
		6807
次閱讀
	
    次閱讀
| 發展沿革 | ||
|   元智大學創立之初(民國78年)稱為元智工學院,設電機、機械、化工、工工及資工五個系,學生除各系專業課程之外,亦必須修習通識課,統一由「共同科」負責規劃與推動。元智成立後第四年,由張一蕃副校長召集相關會議,籌畫成立元智「通識教學部」,第五年(82年)正式成立,王立文教授為本校第一任通識教學部主任。 當時因未設文學院與理學院,因此擔任國文、英文及物理、數學之教師,皆歸屬於通識教學部,甚至體育老師亦包含其中。接下來隨元智逐年成長,不同的學院紛紛成立,體育室亦獨立運作,故教學部專任師資一度降至兩名,單位亦曾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86年)。 基於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學需要,校方再次察覺通識教育之重要,因而復將中心提升為「通識教學部」(96年),下設「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及「師資培育中心」,但因台灣師資普遍過剩及少子化趨勢,師培中心不久亦告解散,其後師培中心的師資便歸屬於教學部中。 | ||
 
元智的通識教育,秉持本校「卓越、務實、宏觀、圓融」的辦學理念,以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為目標。早期在台灣算是相當有特色,直到現在仍有許多大陸高校的高等教育師生還常引用元智過往的一些做法。近年來通識教育在台灣普遍受到重視,尤其重視教學方法與特定主題,元智通識教學部內專、兼任教師歷年獲教育部補助不少教學計畫,而且表現相當優異。茲分別按年敘述元智通識發展中之大事於後。
| 
 | 
 

關於本校通識教學部的沿革,歸納如下表。
|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沿革大事紀 | |
| 年度 | 重要大事紀 | 
| 78 | 元智工學院創立。 | 
| 79~80 | 由教務處規劃共同學科組織架構、訂定課程、安排師資。 | 
| 81 | 
 | 
| 82 | 
 | 
| 83 | 
 | 
| 84 | 
 | 
| 85 | 
 | 
| 86 | 
 | 
| 87 | 
 | 
| 88 | 
 | 
| 89 | 
 | 
| 90 | 
 | 
| 91 | 獲教育部第二期「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補助四年期「全球化趨勢下的倫理教育學程」規劃。 | 
| 92 | 
 | 
| 93 | 舉辦「整合人文社會與倫理課程教學研討會」。 | 
| 94 | 
 | 
| 95 | 
 | 
| 96 | 更名為「通識教學部」,下設「師資培育中心」、「國際語言文化中心」、「全球在地文化中心」、「自然生命科學教研中心」。 | 
| 97 | 執行「教學卓越」之「通識深耕求新教育」子計畫。 | 
| 98 | 
 | 
| 99 | 
 | 
| 100 | 
 | 
| 101 | 
 | 
| 102 | 
 | 
| 103 | 
 | 
| 104 | 
 | 
| 105 | 
 | 
| 106 | 
 | 
| 107 | 推動通識跨域課程,開設「在地多元文化課群」。 | 
| 1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