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博雅創藝講座】Let's talk about philosopher Wittgenstein!
次閱讀
【博雅創藝講座】Let's talk about philosopher Wittgenstein!
講者:鄭凱元(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時間:110年11月19日(五)10:10-12:00
地點:R3306
撰文/攝影:鍾樺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在11月19日邀請到了鄭凱元教授蒞校分享,教授首先介紹自己的背景,他強調不是一定要讀哲學系的人才跟哲學有關係,他自己本身一開始是鑽研於理工相關的科系,直到後面才發覺自己是對邏輯哲學有興趣,因此他介紹了一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他的背景與教授非常相似,也和我們分享這位哲學家精彩的一生,並讓同學們思考語言文化與哲學的連結。
鄭凱元教授先是放出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年輕與老年的照片對比他快樂的程度,接著在介紹他的家庭背景,讓同學們從中猜想到為什麼這個階段的他會不開心,亦或者是開心,尤其在介紹他的家庭背景時,同學們都有共識地點點頭表示知道事出必有果,他也提出現跨領域的重要性,像這位哲學家在各個領域都非常傑出,且具有影響力,以及我們可以從他的做事風格中知道他是一個有條理、喜歡簡約的人。
此次演講中的亮點是教授講述到中文單一個字就能代表很多意思,且字的來源是有根據性的,舉例來說「山」的字體來源根山的形狀有相關,而mountain卻一點兒也看不出哪裡代表「山」,中文也沒有像英文一樣有許多複雜的文法,英文有分過去式現在式的動詞型態…等,而中文只要在句首或句尾加上時間副詞即可。最深刻的範例還有當我們撞到東西時,西方人會說「Ouch」,令教授不能理解,他認為這個詞不夠強烈來形容疼痛的感覺,他也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明白當西方人問你過得好不好的意思就等於中文的你好,這些舉例都足以讓同學們體驗語言與文化習俗的關聯。
在過程中有同學提問中西方哲學的差異,教授回答最大的差異是西方著重於思考邏輯以及原因,他們喜歡追根究底的探討,最後教授也總結了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沒有受過正式的哲學課程也可能是讓他能自由思考人生道理的原因,此時有同學詢問教授是否認為學生有上課的必要性,教授認為在這個時代,學習技術是可以靠自己的,但人際關係是人生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人還是需要學習如何與同儕相處,同時教授也鼓勵同學們能夠多方面嘗試各種領域,不僅可以多開眼界,也能融會貫通所有技能,就像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