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德國社會的歷史記憶呈現——理念、形式與遭遇的問題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德國社會的歷史記憶呈現——理念、形式與遭遇的問題
講者: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2年03月18日(五) 13:00-15:00
地點:R3101
撰文/攝影:何雯意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1年03月18日,於本校R3101教室舉辦「德國社會的歷史記憶呈現——理念、形式與遭遇的問題」知識型講座,誠邀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伍碧雯擔任此次講座的講師。
歷史即是過去曾發生的事,因此人們常透過不同的表現形式以保留歷史的痕跡。伍老師向同學解釋,歷史記憶的呈現不僅能透過文字、圖像來表達。只要能傳遞歷史信息的載體都能稱作歷史記憶。首先,老師舉出「日耳曼香腸」的影片為例子。從題目來看,我們便能得知香腸是影片的主題。德國歷經久遠的歷史長河,人事物都發生了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德國人愛吃香腸的飲食習慣。因此,影片作者便引用了香腸串聯起德國從古至今的歷史記憶。
不僅如此,伍老師也透過當代名人的雕像或畫作,解釋作品所要表達的政治意涵以及歷史記憶。歷史記憶的性質不單只有政治性的,也包含了文化性及個人性的。文化性的歷史記憶如現今仍在德國能見到以「猶太母豬」為主題的圖像、雕像等。「猶太母豬」所表示的意涵是猶太人本就禁食豬肉,認為豬肉是不潔淨的。因此,這種讓猶太人吮吸豬乳的藝術品是中世紀德國對猶太教的嘲弄和反猶太主義的宣傳。照理說,這麼具有侮辱性的作品應於銷毀。但是,德國卻將其保留下來,讓後代的人了解德國對於猶太人的惡行與傷害。可見德國人對於過去所犯下的惡性所採取的態度是選擇直面錯誤,並不會試圖掩蓋過錯。
個人性的歷史記憶性質類型,能以阿特·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的《鼠族》為例。這位畫家的父母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因此父母便不斷向他複述關於二戰時期的艱苦,使得他從小就必須承受父母所傳遞的苦難信息。藉著繪畫,讓他得以從記憶之中得到救贖。同時,這本漫畫也成為了一代人專屬的歷史記憶。
在演講結束前,伍老師讓同學們反思台灣亦有屬於這個地方的歷史記憶,我們能以什麼形態呈現呢?再者,歷史記憶可能會揭露一些不堪入目的過往,那麼我們應該要選擇掩蓋起來?還是讓歷史記憶成為一種警示,亦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