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繪自然:談生物科學繪圖

428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繪自然:談生物科學繪圖

講者:胡哲民(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時間:2022年04月07日(四) 10:00-12:00

地點:R60312

撰文:廖宜靜

攝影:陳皇銘、曾亮臺



一筆一畫中觀察與記錄 胡哲民談科學繪圖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4月7日邀請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胡哲民教授蒞校演講,帶領同學走入科學繪圖的發展歷程,觀看那些精細筆畫下的觀察與記錄。
自然繪圖是一種歷史記錄、情感的表達與對自然美學的追求,胡教授點出,繪圖的重要性在於文字對事物的細節描寫有限,圖像更能直截了當讓人明白事物的狀態。繪圖在早期一般以神、人為主,而具影響力如我們今日所見以精準寫實為主的科學繪圖則發展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期,開始出現野花草、野兔等的圖像記錄。值得一提的是,「珍奇屋」陳列著稀奇物件和珍貴文物,這些都是源於大航海時期,歐洲各國因四處殖民,搜羅不少當地極具特色的物件回去,繪圖師根據動植物的標本詳實繪圖,由此動植物圖譜得到更進一步發展。胡教授以辣椒圖指出當時的分工有三種,分別為貴族繪圖師、轉印到木頭上、雕刻師,這些分工走向職業化,後兩者不必理會如何繪畫,只需要如實將圖像複製到木頭或銅板中,其中以銅板印刷能表現的線條更細為佳。
胡教授將焦點轉到東亞的生物科學繪圖發展,追溯至宋代才出現精準度高的花鳥圖,原因相信與中國繪畫以表達意境為主有關。其他的圖像繪畫被壓抑,帶有科學性質的圖像只能從《本草綱目》、《山海經》中找到發展痕跡,其後繪圖仍以木科為主,有些圖像畫得真實、精準,卻沒有如西方繪圖般影響後世的藝術、科學的畫風與技法。日本江戶時代狩野探幽對自然物件的描繪、觀察影響了日本在後來明治維新時,可以毫無縫隙接納西方的科學繪圖精神。日本鎖國期間,Siebold把西方科學記錄的方法帶至日本,也在當地訓練了不少植物學家,其中有名的牧野富太郎則是受此影響,而後更成為日本的植物學之父。台灣的生物繪圖如蓪草、台灣梅花鹿、飛鼠、森鼠等在西方人、日本人的繪畫下,將台灣生態的特別之處給記錄下來。特別一提的王仁禮,是當時少數台籍繪圖師,曾到日本受訓,其畫風受到浮世繪風格的影響,受聘於林試所,為《臺灣樹木誌》繪製插圖。如今台灣的科學繪圖也有許多年輕人的加入與努力,為不同生物留下珍貴的記錄。
有了攝影技術,還需要手繪嗎?科學繪圖是觀察力最有效的訓練工具,當中可以有特定的圖形排列、合併多角度的細節,以如今科技發展而言,胡教授認為照片和手繪是互補的。對於想要接觸科學繪圖,胡教授建議同學可以學習做野外筆記,當中記錄量化觀察、書寫觀察、比例尺的說明。

2022-04-07談生物科學繪圖1.jpg

2022-04-07談生物科學繪圖2.jpg

2022-04-07談生物科學繪圖3.jpg

2022-04-07談生物科學繪圖4.jpg

2022-04-07談生物科學繪圖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