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稻浪穀山好風光:桃園客家礱間與米業地景

309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稻浪穀山好風光:桃園客家礱間與米業地景

講者:廖倫光(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臺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負責人)

時間:2022年04月19日(二) 13:00-15:00

地點:R5103

撰文/攝影:吳倢伃



      在桃園臺地生活的客家人主要以稻作維生,「礱穀」是將層層包裹的稻穀去除殼皮成為白米,「礱間」做為將稻穀碾成白米的碾米廠所,避免吸入大量粉塵影響人的肺部,因此多分布於桃園人口較少的農村地方,其他區域的礱間則分布於人口較多的地方。礱間也做為當時地方的小農會或銀行,影響著人民的經濟生活,以泥磚建造成牆壁,土造的建築牆壁比較厚,以便隔熱、隔水與隔火,可以觀察到下方會有卵石加高用以防潮,以前為了防蟲害,甚至還有專門除蟲的符咒,放遠看可以觀察到客家人的建築物,偏好由建物主體延伸其他附屬空間,外觀奇特,這些附屬空間也就是客語的「廊下」,而「下」也就是客語中象徵存在的地方。

   北方漢人將米食加工文化帶入南方,像是箕粽、湯圓、粄食、年糕、草仔粿或麻糬等等,這些米食加工品都與人民宗教信仰息息相關,一年只會拜一次,通常是一整個拿去拜神明,拜完後大家分食。

   講師提到,「傳統」是代代相傳至今,沒有被傳下來的則稱「固有文化」,固有文化可能因為現代人無法理解而容易被忽略,最後消失。在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會吸取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會隨著時間而變,將這些親身經歷的大量資料不斷理解且不斷詮釋,以繪圖去做思考的呈現,民俗是動態的,可以用文字去做輔助說明,包含現有文獻以及研究者有根據的想像。

2022-04-19稻浪穀山好風光1.jpg

2022-04-19稻浪穀山好風光2.jpg

2022-04-19稻浪穀山好風光3.jpg

2022-04-19稻浪穀山好風光4.jpg

2022-04-19稻浪穀山好風光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