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七):《物種起源》 中達爾文的兩難 — 從化石看演化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七):《物種起源》 中達爾文的兩難 — 從化石看演化
講者:梁家祺(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副教授兼主任)
時間:2022年05月11日(三) 12:00-14:00
地點:Teams線上課程
撰文:余嘉和
達爾文出生於醫生世家,他的家住也是工業革命的鼓吹者,亦是反奴世家。
他並不想繼承家業,對於課業也不上心,但卻對野外事物充滿興趣和熱情,還曾為了採集標本,將抓到的甲蟲放進嘴裡。
在他二十二歲時,一次機緣下,他踏上了前往南美洲海岸的船小獵犬號,遇見了船長費茲羅。此次出航的目的有三:一是測繪海圖,再來就是將南美洲的三位原住民帶到倫敦,讓他們學習文明,再帶回火地島。最後是應證聖經裡所述的大洪水,是否為真。
航海途中,達爾文初次體會到暈船的痛苦,但他仍然忍住了想返家的念頭,堅持下去。輾轉之後他們到了巴西,進入熱帶雨林,各式各樣的動植物另達爾文眼睛一亮。生物的滅絕、與觀察到的生態系統令他開始思考生物之間的相關性與源起,進而推論出:各種物種都在持續的改變。
一年後他們再次回到了火地島,發現他們之前火地島的住民,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也不想跟他們有任何交而的集。
在小獵犬號進入太平洋之前,他們還去到了安地斯山,而山上的貝殼讓他明白原來山地是經板塊擠壓而成的,火山的爆發及運動都讓他大開眼界。
對達爾文研究影響最多的是加拉巴哥群島,他著名的「演化論」的幼苗便是由此萌生。
加拉巴哥群島有赤道經過,但又有秘魯洋流經過,形成非常適宜生物棲息的環境,造就了非常多樣化的物種,其中達爾文就發現各式各樣喙的化石。
在海上飄泊的五年,是達爾文成為生物學家的奠基,也是他出版《物種起源》的基礎。
除講解達爾文的研究經歷,老師還分享了他帶學生去苗栗時介紹到的海膽化石,說明化石是物種變化和物種滅絕的最佳證據,化石的挖掘與考察過程不完全正確,也有可能將物種污名,如孵蛋龍被誤作竊蛋龍。也藉《萬種起源》「家養」的篇章中提出物種的多樣化,及上帝造物的疑問。「物種的變異」則以台灣特有種的鳥類為例,如台灣藍鵲。
透過老師淺顯易懂的講述,使大家學習到超出國高中課本以外的新知,也瞭解到達爾文的研究歷程與思想,隨著時間的流轉,所有的研究和發現都在逐漸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