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用攝影機說故事(二)拍攝一個好故事

671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用攝影機說故事(二)拍攝一個好故事

講者:郭盈慈(導演)

時間:108年11月19日(二) 18:30-20:30

地點:R1111

撰文/攝影:李金發



有人說這部影片故事很好只可惜拍壞了?故事到底要怎麼拍才會『好』?鏡頭是有拍到就好嗎?要怎麼樣讓影像更有意義更有張力?在故事發生的當下,怎麼透過影像去捕捉到表象之外的意義?除了事件,是否有更多其他可以幫助故事進行的鏡頭?透過影像的分析與導演經驗的分享,告訴大家紀錄片究竟該怎麼拍才好看!

紀錄片的「真實」是什麼?對於紀錄片所記錄的「真實」,郭盈慈導演以《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 , 1922)爲例,來說明她對紀錄片的「真實」提出看法。《北方的南奴克》之所以在業界有所爭議,原因在於羅伯·佛萊厄提導演底下的北極愛斯基摩人與其生活習俗,在1922年早已不再是影像中那樣生活落後,譬如不再居住於伊格魯(雪屋)抑或劃小舟作爲水上的交通工具,已有磚塊屋的存在抑或先進的航海技術及大艘船隻,因此羅伯導演《北方的南奴克》的畫面存在「表演」的成分,是一種「他者想象」中的「真實」,而非「現實的真實」。

緊接著,郭導演即逐一分享自己拍攝紀錄片的心路歷程。在《回家路上》(2015)完成以前,其實她是個對攝影抱有熱誠的青年,卻因爲畢業即將降臨以致彷徨,不過湊巧的是,她無意中找到一項關於旅行計劃的攝影競賽,因此她參加並獲得資助到中國偏鄉地區拍攝關於「窯洞的全家福」。然而,對郭導演而言,那除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更是她在身體上、語言上和生活習慣上所要面對的種種困難。幸好的是,片中的主角在一開始就是個個性豁朗的女子,一開始即非常熱情招呼她,時間久了更向她吐露現實生活給予的苦與難。也因此,這種「活在當下」的感覺不僅給了郭導演拍攝的力量,更讓她結合了「活在當下」、「窯洞的全家福」爲紀錄片的軸心,拍下了各種住在窯洞卻有著有別於人的「生活家庭照」。

對此,郭導演補充道:「拍攝紀錄片是無法提前預設的,如果預設了便如同《北方的南奴克》一樣,有了表演的成分在。」所以她鼓勵有興趣的學生也得「活在當下」,面對當下的恐懼,也面對當下所帶來的困境。這就好比郭導演爾後參加「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暨培訓活動」的情況,她起初拍攝《Salaam》的預設在猶如縮小版「聯合國」的桃園的移工,結果時間的推進不知不覺將她帶到了龍崗清真寺,逐漸有了拍攝軌跡的轉向,以具回教代表性的教長馬秉華、穆斯林移工Kolis,以及讓整部紀錄片起到柔化作用的穆斯林女性李玉蓮爲拍攝對象,建構起桃園的穆斯林生活寫照,以此襯托出他們的價值觀。
當然,這一切並非順利,郭導演身邊的朋友在知道她正處理有關穆斯林的題材時,大部分發出反對或勸退的聲音,但對身在其中的她來說,那只是存在偏見的價值觀及心態的偏誤,這促使她更有動力完成《Salaam》,爲揭開這些經由時間負面疊層的偏誤。最後,郭導演也提醒學生,當被攝者拒絕拍攝的時候,不能一味死纏著對方,應當另找途徑解決問題,抑或轉換拍攝對象。

用攝影機說故事2-1.jpg用攝影機說故事2-2.jpg用攝影機說故事2-3.jpg用攝影機說故事2-4.jpg用攝影機說故事2-5.jpg用攝影機說故事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