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私電影:個人史也是大歷史的一部分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私電影:個人史也是大歷史的一部分
講者:毛致新(導演、前桃園光影電影館行政統籌與藝術總監)
時間:2022年11月30日(三)18:00-20:00
地點:R70112
撰文/攝影:盧宣伊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1年11月30日誠邀毛致新導演蒞校演講,當日講題為「私電影:個人史也是大歷史的一部分」,演講圍繞著私電影的脈絡展開,談私電影,也談人與這個世界的連結。
毛致新導演認為,私電影就是用自己的觀點與脈絡去形塑電影的結構,其特質是多由第一人稱為主,拍攝對象多數會是與自己親近的人,毛致新導演早前在拍攝較為私人性質的紀錄片時,曾對此發出疑問:私電影或個人史,只能自我療愈嗎?毛致新導演認為個人與歷史之間不可能毫無互動,可以設想一些簡單的問題來思考,譬如歷史是什麼,歷史僅僅是課本上記載的那些陳述嗎,關於國家、戰爭、興起滅亡,這就是歷史的所有內容嗎?歷史是人在時間中經過留下的所有足跡,毛致新導演舉例說明,過去的人怎麼生活,日常飲食起居,這些都是歷史的內容。我們的歷史觀念停留在大歷史,對歷史的定義與想象是空白、貧瘠的。
毛致新導演從梅卡斯導演的《追憶立陶宛之旅》開始談個人與歷史之間的關係,在戰爭結束後,主角帶著母親回到故地與親人重逢,拍攝手法猶如現代人所熟悉的「限時動態」,其中紀錄的日常畫面對於作者的紀念價值是重大的,而對於觀眾的意義,則是顯現歷史中的活人,而不是存在於死亡數據或僅僅停留在別人的刻板印象之中。
毛致新導演在演講中播放了多部紀錄片的片段,幫助同學們理解何謂私電影,其中有《我在家中漸漸消失》、《二○二○年的一場雨》、《我和我的T媽媽》、《游擊的風景》等等。每部紀錄片都非常精彩,題材各異,從日常的話題切入,卻能回扣到政治、歷史或當下重要的社會議題當中。
歷史與個人的關係,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遙遠,個人史就在大歷史的脈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