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通識講座】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

196
次閱讀

通識講座】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

講者: 董景生(作家、昆蟲與生態專家、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前任台北植物園園長)

時間: 2023年4月6日(四)10:10-12:00

地點: R60312

撰文/攝影:洪琇敏、曾亮臺



董景生先生於2023/4/6,10:00-12:00,在R60312與在場師生分享何謂民族植物,以及自己在參與式調查中的相關經驗,讓同學們在未來有機會,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台灣這座島嶼的相關族群與植物間的連結。

董景生先生在一開始告訴了各位同學們甚麼是民族植物學,從中同學們也瞭解,民族植物學是指植物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第一位提出的學者是Ethno Botany,他透過玉米與族群間的關聯來去做深入的研究。董先生也讓同學們了解到,為何香水的盛產國是在中歐,原因是因為蚊蟲較多,使得植物會產生二次分泌驅趕害蟲,因此會散發強烈的氣味。

而民族植物的研究是在做甚麼呢?主要在記錄民族植物使用方式,目的是保存先人的文化遺產及自然資源。主要的調查技巧是透過參與式的調查(直接進入部落)進行漫談,慢慢深入部落,探索族群文化,並觀察族群與職務之見的關係。

董景生先生也分享了自身經驗,並把民族植物進行了分類,分別為主食、香料、醃料、野菜、衣飾、器具、漁獵、醫療、祭儀以及象徵,在主食方面,董景生先生也分享了許多有趣的事情,像是有許多植物都不是台灣的,而台灣的小米酒其實必非真的米做的,而是用糯米釀出來的,在一些原住民的部落會有小米酒,但其實量都不多,而樹豆也是由印度引進來的,經過年代的推演,發展出各種的品種出來。而香料的部分在以前是用來幫助保存的,最常聽過的馬告,因為餐廳的發展,以及飲食文化的關係,也發展出許多特色食品。
而董景生先生也說明了參與式保護,政府與族群在以前可能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但如今發展出式彼此互助的關係,讓台灣這塊土地繼續發展出更多特色族群植物,並加以保護,避免發生絕種的危機。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1.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2.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3.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4.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5.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6.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7.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8.jpg

南島語族民族植物的參與式保種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