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以惡之名:台灣幫派形成的歷史脈絡
次閱讀
以惡之名:台灣幫派形成的歷史脈絡
時間: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13:10-15:00
地點:70111教室
講師:鄭傑云
撰文/攝影:賴信諺
你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義大利黑手黨,有華人面孔的14k。他們勢力強大,人們卻鮮少思考他們出現的原因,就連這方面的研究討論也不多。那麼是為何呢?本次課程講的是黑幫如何形成,而且跟角頭組織結構和形成因素不太一樣。而根據這次的課程我們可以得知,這些群體都是由移民組成的,而互助和利益的勾結也容易產生體制外的力量。
台灣自古就有民變,但是這些叛賊如何組織的?我們需要知道會黨有反叛的可能性,只要抓到就是處決,清朝會擔憂這樣的組織。然而他們並非為了叛亂而生的,而是中國人口過剩,來到台灣的都是迫於生活無奈的移民。經濟水平不高的他們形成小小的村落,對原住民跟商人進行小規模的買賣。另一方面,皇帝不會讓一支互相認識的軍隊駐守在一個地勢險要且有自然資源的地方,駐派的往往是一群來自不同省份的官兵,半年輪調一次。這群軍紀散亂,互不認識,沒凝聚力,語言甚至不一定相通的人不信任信任彼此,而他們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駐紮。大部分的都會帶著錢來準備到台灣交易,在如此散亂的前提下,民反是一種必然。
到了日治,反抗勢力消失,但是有些勢力又開始出現。日本控制思想的方式就是控制媒體,報紙上甚至報導除暴安良、剿滅的事件。可是這個歷史卻側面證明嚴密的保甲制與思想控制,都解決不了幫派問題;時間轉到民國,眷村開始形成外省幫,如果有人受到外村人打壓,就會進行反抗。而本省人能做的事情是被戒嚴限制的,限制相對較少的而外省人會覺得自己是光榮的,甚至有認同感,這種不平等造就內外省幫派的衝突。
那麼現代的黑幫又變得如何?事實上幫派很難將其作為本業,以前更難。大部分都是有正職,而在幫派的薪水不穩定,其中包含但不限於中古車行、木材行、司機、茶坊、水泥工。不過有趣的是,台灣向黑道宣戰往往失敗收場,因為利益勾結太深。如果社會規範一切,就有東西無法被管理。而灰色地帶—黃賭毒往往伴隨著利益。對人的吸引力即不法分子獲取利益的地方。幫派沒有辦法特別指出組織性 、角頭性,因為以利益為導向的車手、詐騙集團、跨國詐騙會一直產生新的幫派、隨後因為被揭露而消失。目前已經沒有方法辨別幫派了,他們是無法避免的存在。只能期待社會的現狀隨著教育普及而不斷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