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三):心智哲學和我有什麼關係?《莊子》中的當代心智哲學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三):心智哲學和我有什麼關係?《莊子》中的當代心智哲學
主講:鄭凱元(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時間:2023年10月30日(一)16:00-18:00
地點:天河書屋
撰文:游錦珽
攝影:徐筱筑
講師先以自身經歷做簡單開場,接著便拋出問題,使同學們聚焦在今日的哲學講堂:「我有一雙穿了十年的球鞋,縫縫補補之後,它還是原來的球鞋嗎?」
西方哲學在科學興起後,便有人開始懷疑「靈魂說」,要怎麼證明死後的「靈魂」還是「我」?它還是「我」嗎?講師接著解釋由周成功老師提出的質問,「八十年後變成一位失智的人,那還是同一個人嗎?」由靈魂、記憶、細胞等事物組成的「人」,在其中之一有過變動後,是否還是原來的那個「人」,一直都是西方哲學界積極探討的議題;同時也是鄭凱元老師想探究之事。
講師舉了友人的例子:擁有高學歷但決定去當道士,並學習唐朝樂器尺八,但不被家裡接受。面對在自己面前吵架的朋友及其家人,老師以莊子的思想來解圍。《莊子》中有許多關於無可奈何的句子,但講師認為這不是衰頹、而是一種強健的狀態。莊子將世界納入懷中,有什麼朝他而來,他不提防、抗拒,而是直面該者。就像那位朋友,無論是道士這個行業或是做為興趣的尺八,皆朝他而來,進入他的領域,於是朋友自然地接受,並在其中得到一些回饋,因而持續做下去。這是一種「莊子」。
講師以自身旅遊、工作,游轉各國各地,遇見許多人事物作為經驗談,例如他曾到澳洲工作,閒暇旅遊時遇見了當地的老婦人。兩人在天朗氣清的日子中談天論地,講天籟、地籟、人籟,神奇的是老婦人聽著沒有阻礙,在人與大自然沒有明確界線的澳洲,這樣的風土人文養出來的人似乎也較其他國家的人更容易理解莊子心中的大自然。
「雖然我研究了這麼久關於莊子、關於自然的哲思,但那位婦人毫無阻礙地就理解了,這使我有一些些沮喪。但在澳洲,這靠近自然的地方,他們能理解莊子心中的世界,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講師表示,在適當的環境下,哲思會自然而然地存在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