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

142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

主講:陳湘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時間:2023年11月13日(一)13:00-15:00

地點:R2009

撰文/攝影:楊云萱



   新冠肺炎的爆發席捲全球,對各個國家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中的口罩爭議更是掀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在這場爭議中,健全科學觀和預防科學觀的差異雖然能一定程度上解釋口罩爭議,卻仍無法涵蓋其背後更深層的問題。為了更深入地探討這個現象,我們需借助不正義的架構,尤其是知識不正義理論,以解析口罩爭議背後的重要問題。在詮釋不正義的範疇中,口罩爭議呈現出一種集體共享的詮釋資源中的缺口或差距。這種缺陷使得被邊緣化的族群在知識的互動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有礙他們的重要社會經驗被他人理解。這樣的詮釋不正義對口罩爭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整個社會欠缺相關的概念和詞彙,使得人們難以理解自己和他人所遭遇的重大社會經驗。口罩爭議中引導出知識不正義問題也體現在性騷擾、受害者不知情的案例,以及產後憂繼症等方面。由於欠缺相關的概念和詞彙,社會對這些議題的理解顯得模糊不清。這樣的詮釋不正義進一步深化了社會中的知識差距,使得這些議題難以被充分理解和有效應對。

    台灣與歐美在詮釋體系上存在明顯的不同。歐美在面對SARS和2006年的高流感等威脅時,對社會影響較小。相較之下,台灣則發展出一套不同的詮釋體系,將口罩視為一種「隱形的安全防護」,形成了對口罩的正面印象。這種詮釋不正義的差異不僅是文化觀念的不同,更體現了社會中詮釋資源的匱乏,導致了對於口罩爭議的理解出現明顯的偏差。陳湘韻講師以知識不正義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探討了亞洲與歐洲對於口罩的看法存在的原因。知識不正義包括證言不正義和詮釋不正義,前者指的是對於個體的身份結構性偏見,後者則是在概念和詞彙不足的情況下,使人難以理解社會經驗。在這次口罩爭議中,知識不正義的存在使得歐洲國家對亞洲的觀點存在著結構性的偏見,進而影響了對口罩有效性的評估。

    陳湘韻講師在演講中進一步強調了這種詮釋不正義的存在,將其視為口罩爭議的關鍵原因之一。講師提出的知識不正義理論將口罩爭議的解釋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場爭議的根本原因。這樣的觀點引導著我們超越科學觀和政策制定的局限,更深刻地思考口罩爭議對社會所帶來的多層次影響。

    最後,陳湘韻講師以提出三個問題結束演講,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證言和詮釋不正義的例子,並討論如何減少知識不正義的情況。這場活動不僅為同學們帶來了對口罩爭議的深刻思考,也激發了對知識不正義的關注,呼籲社會更加理性地面對不同的觀點和理論。在充滿爭議的時刻,我們追求的是理性思考,而非盲目跟從。

2023-11-13 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1.jpg2023-11-13 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2.jpg2023-11-13 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3.jpg2023-11-13 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4.jpg2023-11-13 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5.jpg2023-11-13 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