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校外教學】桃園埤塘參訪
次閱讀
【參訪型0.2學分】桃園埤塘參訪
嚮導:林煒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秘書長)
時間:2024年03月23日(六) 09:00-17:00
地點:桃園大圳供養塔、大平紅橋、大湳森林公園、八德生態埤塘公園
撰文/攝影:劉品逸
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通識教學部舉辦參訪型微型課程,本日由通識教學部兼任講師林煒舒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訪桃園著名的水利設施:桃園大圳,同時也是埤塘的泉源之母。今日的行程將會發覺造就桃園千塘之鄉外號的由來。
埤塘是桃園最有特色的文化資產之一,也是全台灣稀有的水利設施之一。從清朝時期就因為桃園屬於台地地形導致缺乏大型河川流過無法蓄水灌溉農作物,因此當時的先民便想出「埤塘」這種蓄水池的概念,開始在桃園各地挖掘,也因此改善了飢荒的問題。然而埤塘的蓄水量往往來自降雨,因此非雨季時期經常導致埤塘缺水,最終才促使日本人興建桃園大圳,成為桃園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今日同學們將探訪灌溉幕後的推手,桃園大圳。
第一站來到石門水庫旁的桃園大圳進水口,自從石門水庫建設完成後,石門水庫成為桃園大圳的源頭。只是很可惜,近期桃園大圳進水口閘門進行修繕,無法近距離參觀,因此老師帶著大家前往旁邊的土地公廟進行桃園水文的解說。第二站來到太平紅橋,這座位在桃園大圳上的橋是由紅磚所搭建的拱橋,非常獨特,也適合往美拍照的秘境。中午老師帶大家前往位在紅橋附近的三坑老街,下午繼續往大溪方向前往桃園大圳供養塔參觀。桃園大圳供養塔隱身於大溪橋對面的小路中,必須爬一段坡才能抵達,供養塔位在小山丘上,剛好位在桃園大圳第三號出號隧道出水口,主要弔念修築桃園大圳過程中意外喪身的工人。最後一站來到近期新開幕的大湳森林公園,這裡由原本的軍營改建而成,建築物改造成八塊厝民俗藝術村,而戶外的空地則進行生態工法建造,挖掘埤塘、池道,以及種植樹木、草皮。
透過今日的參訪,從石門水庫到桃園大圳再到埤塘,這些水利設施造就了桃園的農業經濟以及民生用水,成為人民的幕後推手,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