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講座】畫面後的故事: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思路和技巧

134
次閱讀

【實作型0.2學分】畫面後的故事: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思路和技巧

講者:黃文杰(桃園市民政局專員、曾擔任過台灣中評社桃園特派員與《中國時報》特派記者)

時間:2024/05/04(六) 13:00-17:00

地點R3304

撰文/攝影:林瑋亭



       113年5月4號星期六,元智大學邀請桃園市民政局專員黃文杰,演講關於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思路和技巧,黃專員同時也擔曾擔任過台灣中評社特派員。演講開頭,黃專員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接著用一些著名人士的AI人臉辨識兩兩相比,讓同學嘗試辨認,同時提到AI辨認更為快速,但這樣的辨認方式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新聞畫面後的故事,在舊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有什麼差異呢?首先,我們要提到何謂新聞?新聞的定義有兩種,第一種為關係定義,是過時、陳腐、平淡的舊聞相對於新近、新鮮、新奇的見聞;第二種為功用定義,指的是新聞能夠滿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見間。另外,新聞的價值包含:時宜性、接近性(在地、相近、心理)、顯著性(名人、地、時間)、衝突性、影響性(多少、直接、立即)、人情趣味和服務性(如何生活、防疫等)。在舊媒體,也就是紙媒體時代,通常會有較高的受限,需要在固定時間地點觀看,需要實體的媒介才可以收新聞的資訊,而相較於舊媒體,新媒體有隨時隨地、可回放等優點,在即時消息需要告知民眾時也可以利用直播的方式進行。

       黃專員表示,新聞的結構最好使用「倒金字塔結構」。一篇新聞,先把最重要、最新鮮、最吸引人的事實放在導言,導言中又往往是將最精彩的內容放在最前端,在新聞主體部分,各段內容也是依照重要性遞減的順序來安排,「猶如倒置的金字塔,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輕」。在新聞寫作中,新聞報導是由事實、觀察結果、直接引語和細節內容組成的,社會新聞素養是作為一名記者必備的專業,跑第一線時,如何掌握黃金七秒,在現場有調理的把事件發生寫出來。黃專員拿出元智大學的新聞稿,請同學們練習判斷單一新聞事件的結構,練習從一份新聞稿中找出事件的重點。

       接著黃專員介紹了各種新聞報導的類型,社會案件、娛樂新聞、標題黨、政治採訪、假新聞等,一一向同學分析說明,表示現在的網路媒體具有自由性、主觀性、突發性、多元性以及交流性。在演講中,有同學提問:「如何做出好的採訪?」,講師藉機在現場舉辦一場小型的記者會,透過同學間一來一往的對答,黃專員總結出3個結論:首先,不要問是非題,要問申論題 ;再者,要問專業問題必須要先做好功課;最後,需要具備相關領域的知識,才可以問到核心。

       通過這次工作坊不僅讓同學們了解了新聞的魅力和意義,也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實用的技巧和媒體識讀的重要,受益匪淺,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啟發和可能性。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