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中英文學翻譯研究
次閱讀
【實作型0.2學分】中英文學翻譯研究
講者:余淑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4/03/30(六) 13:00-17:00
地點:R3304
撰文/攝影:林瑋亭
113年3月30號星期六,元智大學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助理教授,余淑慧教授,演講關於中英文學翻譯研究。演講開頭,余教授介紹了自己的經歷,從學生時代的外文系、中文系雙主修,一直到成為一名譯者以及出版社的編輯。這段時間裡,余教授翻譯了許多作品,類型廣泛,跨足論文、歷史類、希臘羅馬神話等。
本日的演講重點在「文學、翻譯的研究技巧與練習」,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在面對翻譯的挑戰,處理這個挑戰前,我們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為誰而譯?為何而譯?為此余教授介紹了翻譯目的論和功能論,Hans Vermeer 是一名德國語言學家、翻譯家,他說「翻譯是一種行動或任務,凡行動、任務必有目的;而行動、任務必定會產生結果,意即會帶來新的情況、事件或事物」。譯語文本(target text),為譯語文化裡的讀者閱讀或運用,一般上,其本質是面向譯語文化的,而且總會受到原語文化的制約,通常因應各種情景或原因而製作。
現實生活中,譯者會就翻譯的脈絡(why/for/whom/how,)考慮以及選擇適合的翻譯語言、翻譯策略與翻譯風格。首先要觀察中英文的差異,清楚知道原文和譯文各自的語言特色,可以從幾個面向觀察,包括字數、實詞虛詞、有無刪減等。老師讓同學相互討論,觀察這些差異,討論為何會有這些現象。觀察完後就要進入正題:翻譯技巧,余教授表示有八種基本的英中翻譯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轉換 convert 」,教授認為「翻譯是語言轉換的藝術」,就語詞的層面而言,有以下幾種詞類之間的轉換,可以根據需要自由轉換,包含名詞和動詞、介系詞和動詞、形容詞和動詞以及副詞、形容詞和名詞之間的相互轉換。接著老師分享了一些自己從求學以來看過的很優秀的翻譯句子。余教授最後給了一個翻譯技巧的結論:「就詞性而言,詞無定譯。譯詞詞性之選擇,須視譯入語的脈絡而定。」,除非是特殊文類或客戶有特要求,一般翻譯不必拘泥於原文的詞類。
演講的最後,老師介紹了文學翻譯的挑戰。頭韻Alliteration,指兩個以上相鄰或密切相關的語詞,共同使用同一個字母起首,例如:her silent steps of love 其中 silent 和 steps 相連且都以s開頭,這就是頭韻。翻譯的難處是英文所押的頭韻,這個我們中文詩譯不出來,中文詩習慣押尾韻,我們可以以對仗排比、重複詞句來創作節奏,「補償」頭韻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