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51
次閱讀

【知識型 0.1學分】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講者:蔡濟民(桃園市龍潭文風造庄聯盟理事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博士生)

時間:2024/10/07(一) 13:00-15:00

地點:R2115

撰文/攝影:何雯意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3年10月07日,於2115教室,邀請了桃園市龍潭文風造庄聯盟理事長蔡濟民擔任「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主講人。此課程以演講方式進行,讓同學們透過此次的講座來思考地方與文化之間的結合,藉著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與龍潭的淵源來看地方創生的可能性以及重要性。

  對於龍潭這個地方,大家對其印象大多停留在石門水庫、小人國、觀光大池等等。但令人好奇的是這個被稱作台灣客庄的地方,其受到大家關注的景點大多與客家文化似乎沒太大的關係。據蔡講師所說,龍潭早期的確是客家人的集聚地,但隨著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許多能反映當時客家印象的建築已逐漸消失。對此,我們能反思所謂的遺跡真的有留下的必要嗎?

  對於現代人而言,或許不會知道龍潭現保留一座全世界最大,保留最完善的聖蹟亭,或稱惜字亭,建造這座古蹟的目的是源於早期客家人敬字惜字的「送聖蹟」儀式。由於儀式已沒落了,導致這座古蹟曾遭受面臨拆除的命運,幸得「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積極請命,才得以成功保存下來。為何要保存下來呢?追根究底就是為了讓那些已逝去的文化不至於灰飛煙滅。

  如今,社會也開始倡導「越在地,越國際」的理念,開始留意到地方特色的重要性。蔡講師如今也在積極推動「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計劃,目的就是讓龍潭這個地方能活起來,同時也證明桃園並非文化沙漠,而是我們一直都選擇忽視。鐘肇政在龍潭這個地方,創作了動人的文學奇蹟,也告訴了眾人這個地方的魅力。時代需要發展,遺跡就沒有其價值了嗎?這答案是否定的,文學帶給我們的是無限想象,而這些遺跡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和過去對話,有心打造亦可以成為一個有力的文化經濟體。

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1.jpg

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2.jpg

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3.jpg

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4.jpg

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5.jpg

龍潭、鍾肇政與台灣文學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