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博雅創藝講座】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37
次閱讀

【博雅創藝講座】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講者: Caroline Pires Ting

時間: 2024/11/14(四)13:10-15:00

地點: R2113

撰文/攝影:彭思瑜、曾于瑄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傅子耕教授於11月14日下午,邀請Caroline Pires Ting(丁小雨老師)於二館教室舉行「透視與神聖幾何學」講座,深入探討數學、藝術與哲學的交織,揭示這些領域如何共同探索宇宙秩序與人類精神的深層關聯。講座不僅回顧了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也強調了神聖幾何學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並將其與現代數學和藝術的聯繫進行對比。
  講座首先回顧柏拉圖對數學的理解,強調他認為數學是宇宙秩序的基礎。柏拉圖提出的「太陽的立體形狀」和「球體」等幾何概念,對後來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影響深遠。丁老師介紹了阿爾布雷希特·杜勒的版畫《憂鬱症I》,並詳細解釋了其中使用的「幻方」數學結構。這一數學概念不僅出現在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中,也在中國古代的占卜術與曆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幻方是一種數字排列,其中所有的行、列和對角線的總和都是相同的。這種數學結構象徵著宇宙的和諧與秩序。杜勒的《憂鬱症I》中的天使手持圓規,這不僅是測量工具,更象徵著對宇宙秩序的探索。透過這一形象,杜勒將藝術與數學的關聯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深刻感受到當時藝術家對宇宙秩序的關注。
  講座進一步探討神聖幾何學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進行交流與延續。伊斯蘭藝術中的幾何圖案,如多葉花紋和複雜的鑲嵌設計,對歐洲的哥德式建築和文藝復興藝術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圖案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神聖秩序的表達,並透過數學結構傳達對宇宙的深刻理解。  
  圓形和方形的結合成為不同文明中重要的象徵。在中國的傳統中,圓形代表天,方形代表地,這一對立而互補的結構在古代建築中廣泛存在。以北京的天壇為例,圓形的祭壇和方形的建築設計象徵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講座還強調了數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自然界中的秩序。費波那契數列,作為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已廣泛應用於自然界中,從貝殼的螺旋形狀到植物的生長模式,數學結構隨處可見。這些自然界中的數學結構不僅反映了生命的和諧,也揭示了宇宙萬物之間的深層聯繫。
  最終,丁老師希望鼓勵大家重新思考數學與藝術的關聯。現代教育越來越強調跨學科學習,而數學和藝術的結合正是一個理想的跨學科學習範例。丁老師指出,數學不僅是科學的工具,它還是人類理解世界與創造藝術的語言。這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對現代教育具有深遠的啟發作用。
  一位參與講座的學生表示:“這場講座讓我意識到,數學和藝術並非對立的學科,它們有著共同的目標——理解宇宙的秩序與美。”
  從柏拉圖的數學理念到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再到伊斯蘭和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幾何結構,數學與藝術的結合一直是人類探索宇宙和自我理解的重要途徑。這場講座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神聖幾何學的理解,也啟發了我們重新思考現代教育中學科之間的邊界。對大學生和教授們而言,這是一場思想的碰撞,也是一個促使學術界向未來發展的重要契機。
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1.jpg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2.jpg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3.jpg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4.jpg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5.jpg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6.jpg透視與神聖幾何學 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