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一):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469
次閱讀

【知識型 0.1學分】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一):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講者:吳冠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學系博士候選人)

時間: 2025/3/10 (一) 17:00-19:00

地點:天河書屋(學生活動中心1樓)

撰文:游偉妮

攝影:歐敏萱



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4.jpg我們知道之所以被稱為 「經典」的,必定是有其嚴苛條件的,首先是需要經過時代考驗,就算應用至現在亦可受用無窮,教育意義深遠。這是吳冠緯老師於3月10日晚間17:00於天河書屋經典講堂,舉行的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講座所提出的第一項重點。
在第一項重點講完後,吳冠緯老師開始講起了法蘭克福學派,是極具代表性,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中心」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共同體。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支。
接著吳冠緯老師將重心移轉至啟蒙的辯證,表達了隱憂──原本應該幫助人類進步的「理性」,卻反而可能變成控制社會的工具。廣告、媒體和市場經濟的自由不一定讓人更自由,也反而可能讓人們只想要消費、順從社會規則,而不去思考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當文化工業被當作大眾文化生產之時,文化工業從大眾文化萃取最庸俗的娛樂元素,藉此作為蒙蔽大眾的幻象,讓大眾忘卻在現實之中的百般痛苦,這樣不見得會變比較好,且藝術本身是難以用言語所去形容的,啟蒙運動的資產階級指出藝術應該是自主的,而獨立於宗教的權威,不再當作祭典的犧祭品。
在接近尾聲時,吳冠緯老師提到權威人格是具備潛在的反民主法西斯傾向,一方面對於權威保持絕對的服從與崇敬,另一方面又從這種權威崇拜中建立起自己的優越感。
最後吳冠緯老師以反對統一和一致的真理做結尾,認為世界是多變且充滿差異的,不能只用一種標準去衡量與判定,會過於偏頗。而藝術不再是反映社會整體性的個別器物,而是重新從個別藝術作品建構出新的整體,這也是阿多諾的「星叢」想法。
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1.jpg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2.jpg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3.jpg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4.jpg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5.jpg淺談法蘭克福學派《啟蒙的辯證》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