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19
次閱讀

【知識型 0.1學分】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講者:陳巍仁(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

時間: 2025/3/19 (三) 18:30-20:30

地點:天河書屋(學生活動中心1樓)

撰文:曾芷瑩

攝影:歐敏萱



經典的概念形成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歷了歷史的選擇、詮釋與再塑。在不同的時代,經典可能被高度推崇,也可能因應社會變遷而被重新定義、賦予新的意義,甚至遭到質疑與淘汰。本講座透過歷史縱軸,探討經典如何形成、傳承與變遷,並破解經典權威的迷思。
陳巍仁老師從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開始分享,自唐代開始,孔子嫡系子孫被冊封為「衍聖公」,負責祭祀孔廟、維護儒家傳統。即便在近代,這一制度仍然存在,直到民國時期,衍聖公制度才正式被廢除。目前,孔子第 79 代嫡長孫孔垂長擔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雖然不再享有世襲封爵,但仍代表孔子後裔進行儀式性活動,這顯示出即使時代變遷,孔子及其思想仍然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經典往往與特定人物或歷史事件緊密相連,而孔子他的思想經過弟子記錄,最終形成《論語》,影響深遠。然而,孔子的思想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是因為其內容本身,而是因為歷代統治者的推崇與制度的影響。
陳巍仁老師利用提問方式與臺下學生互動,並點出真正最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並非中國,而是韓國以及日本,因韓國在朝鮮王朝時期奉行「崇儒抑佛」政策,比中國更徹底地實行儒家倫理,韓國至今仍保留儒家儀式,在教育體系與社會倫理方面,也深受儒學影響;在日本,也能在企業管理、家庭觀念等方面體現出儒家價值觀,如重視長幼尊卑、強調忠誠與集體榮譽等。
相比之下,現代中國對儒學的態度較為複雜,儒家思想曾遭到批判,甚至被視為封建落後的象徵。然而,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儒學逐漸回到公共討論的視野,例如各地興建孔廟、舉辦祭孔大典,以及國學熱的興起。
陳巍仁老師從商周歷史講至現代,利用經典作品以及孔子與子弟互動描述經典之所以能夠影響社會,不僅僅因為其內容深遠,而是因為它被如何解讀與應用。
經典並非絕對權威,而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被解讀與再創造的文化產物。本講座探討經典如何被接受、挑戰與重新詮釋,並思考經典在當代社會的意義。經典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文化資源,值得我們用新的視角去理解與運用。
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1.jpg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2.jpg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3.jpg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4.jpg天河講堂經典系列(二):古人說話了不起嗎?——經典的形成與反思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