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型課程工作坊】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20
次閱讀

【知識型 0.1學分】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講者:林聖欽

時間:2025/3/20 (四) 10:00-12:00

地點:R60312

撰文/攝影:李怡萱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來自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的林聖欽,於2025/3/20的10:00-12:00,在R60312與在場師生分享台灣地名以及背後隱藏的環境、族群文化特色,讓同學更了解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背景與地名由來。
講者藉由永和及中和的糾葛歷史,開始同學們對台灣地名的認識,回顧歷史許多名稱一開始並不是長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例如:大溪本非溪(大嵙崁)、八德非有德(八塊厝)以及楊梅漏個壢(楊梅壢)等等,講者也透過猜謎的方式讓同學更深入了解台灣各地的地名特色和背後的文化含義,這些猜謎涉及的地名如虎尾、後龍、萬里等,都有其獨特的命名由來和文化背景,讓同學們了解到台灣鄉鎮市區地名的空間分布特性,了解到不同地名反映了不同的環境特徵或文化特色,例如:坑和湖這樣的字眼常見於河谷或湖泊附近的地區,展現了地名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係。講者也提到不同的地名給予的印象也會不同像是巴黎春天與桃園春天,帶給看的人想像就不同。
演講最後,講者鼓勵同學們透過對地名的學習,除了知道地名本身的歷史,更是能了解到自己生長土地的深層故事,地理學習不應侷限在表面的記憶,應該是一個深刻的理解和未來展望的過程。講者的介紹帶給同學們豐富的地名知識,也給予理解台灣地理文化新的視角。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1.jpg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2.jpg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3.jpg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4.jpg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5.jpg
臺灣地名的時空特色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