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初探影片的剪輯

818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初探影片的剪輯

講者:毛致新(導演)

時間:109年5月5日(二) 18:30-20:30

地點:R70108

撰文/攝影:盧宣伊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09年05月05日誠邀毛致新導演蒞校演講,演講主題為《初探影片的剪輯》,與同學們分享影片是如何剪輯而成,通過電影的發展沿革及各式的影片介紹何謂剪接。

還沒進入正題之前,毛老師與同學們先討論影片團隊。在一部影像作品的製作中,是由許多角色合力而成的,導演負責戲劇指導、走位、分鏡;攝影負責視覺的構成;編劇則負責結構、時空、對白及動作等等。所有角色在製作的過程中互相角力、討論,影片的最終呈現說白了就是這些角色想像的集合體。

要談影片,就不能不談電影。法國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是世上第一部電影,那時還未出現剪接的概念。乔治·梅里爱在1896年偶然發現了停機再拍的技術,最著名的作品是《月球上的旅行》。此外,發明大王愛迪生其實也和電影扯上邊。他發明了一種觀影方式,即把膠卷放進播放機,一個人靠在箱子的洞口往裡看。毛老師表示,如今許多人更傾向於在家裡利用電子產品觀賞電影,這大概是回到了愛迪生的時代。

毛老師也解析幾部電影以說明「剪接」於一部作品的重要性。《庫裡肖夫效應》提供了一種創造性思考,同一顆鏡頭銜接不同的第二個畫面便會發生顛覆性轉折,使可能性更多,使選擇更彰顯目的性。《波坦金戰艦》與《鐵面無私》都藉由嬰兒的支線,在鏡頭的迅速轉換之中加劇觀眾的緊張感。

毛老師表示剪接不是為了流暢地呈現畫面而已,有時更會藉由鏡頭的斷裂與場景轉換勾起觀眾視覺上的刺激感。以普多夫金與記者的對話為例,記者問他會如何呈現一個女人面對一具屍體的悲傷。照常理思維,一個女人趴在棺材上哭是最簡單直接的呈現;普多夫金卻說:「如果可能的話,我會這樣做。女人坐在屍體旁邊,我們很清楚的聽到臉盆中滴水的聲音,然後是一個死者的頭部鏡頭,旁邊一支蠟燭在燃燒,這個時候我們才聽到嗚咽的哭聲。」迂迴,可以讓人產生共鳴的情緒,值得細品玩味。

即使擁有同樣的素材,也不只有一種剪接的方式。一個鏡位的調動,一個視角的觀望,便是另一個世界的精彩。

初探影片的剪輯1.jpg

初探影片的剪輯2.jpg

初探影片的剪輯3.jpg

初探影片的剪輯4.jpg

初探影片的剪輯5.jpg

初探影片的剪輯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