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博雅創藝講座】《金剛經》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498
次閱讀

【博雅創藝講座】《金剛經》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講者:廖本聖(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時間:110年12月16日(四)15:10-17:00

地點:R3114

撰文:王碧优

攝影:劉為廉

 



通識教學部在12月16日邀請到了廖本聖教授蒞校分享關於他閱讀及探索《金剛經》多年的心得,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金剛經》與人、事、物與生活的關聯。世界上一切存在的現象,可分類為兩種——無為法和有為法。無為法也稱為常法,它是不會改變的,如:空性和虛空(空間)。而有為法或無常法是會改變的,如:心王(心)、心所(認知)、色、和不相應行(年月日、壽命等)。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東西如桌子是暫時性存在的,真正存在的只有空間。人、事、物都有空性,空性須通過修行來達成。了解空性,就能成聖者、斷除無明。無明是《金剛經》的主要去除對象。無明是無實的,會讓人產生錯覺,比如:生氣、貪心、美色等等,也就是心所。除了無名,還有我執和實有執也是需要被消除的,意思是清除對於某個人、事、物的執念或執著。

211216-1.jpg
佛學裡有六識——眼、耳、鼻、舌、身體、意識。前五識是與生俱來的,它們不會下判斷,可透過無分別去看一個物品的「粗」性質。有分別的第六意識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物品的細微無常(細微性質)和做空性修行。善用分別心會發揮很大的功能,而分別心不會因無明或心所受影響,比如分別心不會因為自己當下在生氣被牽著鼻子走,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們的心沒辦法做主,是無明把我們所見、嚐、聞或聽的做輸出。此外,佛教裡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修完前兩道是凡夫,第三道開始是聖者。凡夫與聖者的差別在於,雖然凡夫沒有煩惱,但其不好的種子還是在,只是沒有顯出來。

211216-2.jpg
接下來,講者介紹到彌勒和龍樹。在馬來西亞,我們也稱彌勒為「笑佛」,他的臉上總是有笑容,並且以坐的形象呈現。龍樹則盤腿坐,身後有八條眼鏡蛇。再來,《金剛經》也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今已有各種版本面世,如:梵本、藏譯本、漢譯本、以及現代的英譯本、日譯本、德譯本等等,其中漢譯本共有八本。講者也提到人有無限輪回,只要有定和慧(定性與智慧),就能斷除輪回。科學有科學家要找的真相,佛法有佛學家要做的修行。總結,《金剛經》可以作為人生旅途的修行之道,主要勸人為善,行善斷惡,消除煩惱。

2112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