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神仙洗不洗澡?——說道教的沐浴觀

1640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神仙洗不洗澡?——說道教的沐浴觀

講者:劉怡君(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兼任講師)

時間:109年10月21日(三) 18:30-20:30

地點:天河書屋(學生活動中心一樓)

撰文/攝影:廖姵淇



本次講座以新穎脫俗的「神仙洗不洗澡」作題材,特邀在道教領域的權威「劉怡君」老師來向學生分享,她以道教洗澡的規矩來詳述道教的規範與樣貌。

為什麼要洗澡沐浴?洗澡沐浴又有何意義?對道教而言是別具含意的。老師結合甲骨文,帶我們一窺沐浴從古到今的文化演變。古人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著實與我們現今的習慣有所差異。因當時洗澡十分不便,沒有自來水可使用,需要特別挑井水清潔,也由於當時部分地區酷寒所致,不易出汗,身體能夠保持乾淨。且古以沐浴來代表休假日,「吏五日得一下沐」意謂做五休一。

洗澡多在浴池,位在王宮、寺廟、館驛等。而宋朝開始有專門營業的沐浴地點「掛壺」,洗浴開始更具系統。清潔身體的過程中使用「洗石」、「皂莢、肥珠子」、「澡豆、皂角」,有逐漸完善的工具。

宗教性洗浴和普遍沐浴有所不同,「袱禊」為宗教性祭禮,於水邊進行,洗濯去垢薰香,消除一切不祥。民間信仰亦使用舉火、符水、牲血抹身或沐浴,淨化除穢求平安。

宗教儀式前須「齋戒沐浴」,此處的沐浴另象徵對神明的尊重與崇敬,同時修練身心,是通靈的必要渠道。透過此過程使心靈澄淨,進入虛無潔淨的狀態。其中道教的涵義與規範更為嚴謹:行道之日,皆以「香湯」入浴──香湯用以清潔身體、除去汙穢、養生保健──登齋誦經亦須徹底沐浴,否則會三宮穢污、魂魄奔落。沐浴亦有吉日之時,何時沐浴也是重要的學問。

道教為人的身體劃分三部位,由上到下為上焦、中焦、下焦,與練功息息相關。沐浴者除顧及身體外,更要注意不得食酒、肉、魚臊、五辛、乳酪等,且謹奉戒律。而沐浴除飲食的限制外,也有如不得露頭當風等禁忌,避免患病。,最終使內淨、外淨合一,虛心無垢,便能進品聖階。

怡君老師介紹道教不為人知的許多知識,讓學生對宗教信仰更了解,與世界和文化更深接軌,感謝本次講座為學生帶來的學習。

說道教的沐浴觀4.jpg

說道教的沐浴觀1.jpg

說道教的沐浴觀2.jpg

說道教的沐浴觀3.jpg

說道教的沐浴觀5.jpg

說道教的沐浴觀6.jpg

說道教的沐浴觀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