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非洲文化紀行:國際非裔文化圈現當代藝術探查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非洲文化紀行:國際非裔文化圈現當代藝術探查
講者:高森信男 (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時間:109年11月4日(三) 12:00-14:00
地點:天河書屋(學生活動中心一樓)
撰文/攝影: 余嘉和
高森信男老師藉由平常人對非洲的刻板印象作為開場,非洲並非如我們想像的貧窮,老師提到:「他對於非洲的記憶,就如電影《黑豹》一般,建築及街景是十分進步的。
老師介紹了非洲的基本名詞,Africa/非洲、Sub-Saharan Africa/撒哈拉以南非洲、Sahel/薩赫爾地區(撒哈拉南部的過渡區域)、African/非裔(俗稱的黑人)、The Continent/大陸(非洲大陸),而薩赫爾地區為非洲最多動亂的區域。
奴隸買賣在十七、一八世紀是最為暴利的交易,the Kingdom of Dahomey 藉由獵捕敵對部落民眾,將其當作奴隸販售給歐洲海岸要塞,不僅可以換到現代軍火,同時還可以消滅敵對勢力。而歐洲人以現代槍砲及其他工業製品當作購買奴隸費用,促使協助歐洲人列奴的非洲王國快速擴張壯大。
非洲中有著十分著名的巫毒文化,老師分享他曾經發生過的趣事,老師說道:「陪同他參觀巫毒寺廟中,有一名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當一名當地人介紹一個號稱可以壯陽的巫水時,那位基督徒居然二話不說就往身上潑灑,看到的時候都笑了出來呢。」
美國對於非裔有頒布了許多的法案,譬如,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1820(The Society for the Colonization of Free People of Color of America)、Independence/1847,當時美國白人認為,若你的膚色為黑色的,就應該回到非洲。
老師分享到聖靈的經驗,雖然乍看之下是一片森林,但當地巫師卻能夠分出森林中有各個區塊,如:藥草區、祈禱區等等,在森林當中不可以有遐想、接吻及任何的親密動作,也不可以有傷害動物的行為,因此,每當在路中看到一隻巨型蜈蚣,就需要花十分鐘將它移開。
最後,老師希望大家可以對非洲有全新的觀點,他認為,當我們能夠真正去了解他國的文化時,過往的一些刻板印象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