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有智慧的人造衛星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有智慧的人造衛星
講者:朱崇惠 (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主持人)
時間:109年11月5日(四) 10:00-12:00
地點:R60312
撰文:李金發
攝影:李金發/方詩晴
太空與地球科技的發展與應用 有智慧的人造衛星與其重要性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月5日,爲拓展學生其他學門的通識視野,以太空科技爲題,誠邀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兼福爾摩沙衛星七號計畫主持人朱崇惠蒞臨元智開講,引領學生深入瞭解太空科技爲現代及未來科技發展帶來的可能性。
臺灣成立國家太空中心(NSPO, 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在這更早以前,1950年代末,美國、蘇聯冷戰期間爆發了一場「太空競賽」競爭研發太空科技的領頭之位。當美國宣佈要在1958年春季發射首個人造衛星時,蘇聯便搶在1957年10月成功發射出人類史上,也是航空史上第一個人造無人衛星——史普尼克一號上太空,主要測試了通訊設備的機能,直到隔月以生物爲主,蘇聯篩選一隻名爲萊卡的流浪狗搭乘史普尼克二號上太空,然而不幸試驗失敗,萊卡因內部溫度上升至40攝氏度的關係,僅存活數小時。在這之後的太空科技發展,例如1990年代的哈勃望遠鏡、1998年美、俄、日、加、歐合作維運的國際太空站,抑或將視野放回到臺灣自身的太空科技發展情況,從福爾摩沙衛星一號(1999)到福爾摩沙衛星七號(2019),不僅說明了太空科技的發展正逐漸進步,也更快速帶動了地球上的科技發展與應用,最廣爲人知也是人們逐漸離不開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就是其一成果。
除此之外,正發展成熟的「5G」(第五代行動通訊)也是太空科技發展下的成果;從「1G」(1st Generation)到「5G」(5th Generation),從類比式行動電話系統到三大數位系統(語音+影片〔+物聯網〕),以及大幅提升的資料傳輸速度(20 Gbps),皆深深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其中最爲重要的是,假設某國某地發生天災並失去在地的通訊機能時,打破地域限制的通訊衛星便能即時派上用場,例如災害現場能夠透過通訊衛星聯繫鄰國請求支援。
假設我們的生活失去了人造衛星,那麼如今方便許多的生活究竟會變成怎樣?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朱崇惠爲此表示,我們將看不到國際新聞的轉播,將失去跨越地域的聯繫方式,以及沒辦法即時且準確掌握天氣的變化等等,這些都會大幅拉低人們的生活品質,例如網路速度變慢、交通號誌當機、人們開始產生強烈的時間差,尤其在將要發生災難時,沒辦法即時收到第一線的訊息避難,失去疏散的時間。
不過,人們無須擔心這些假設的結果,因爲地球上的太空中心研究員一直都有關注著人造衛星的情況,在第一線維護著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