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
講者:陳湘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時間:2021年4月27日(二) 13:00-15:00
地點:R2101
撰文/攝影:何雯意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10年04月27日中午二館教室,邀請了來自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陳湘韻講師蒞校演講。演講題目為「口罩爭議與知識不正義」。此次演講目的在於講師以哲學的角度,帶領學生以全新的視角與思維來探討口罩所帶來的爭議。
新冠肺炎爆發後,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全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時之間,新冠肺炎成了最熱門的話題。除了討論關於如何抑制疫情的惡化以及疫苗品質問題外,有關戴或不戴口罩的問題也成了時下爭論不休的話題。演講開始時,陳講師讓同學們發表自己對於戴口罩的看法,大家積極地回應講師的問題。接著,陳講師也向同學們分享自己在美國留學時的經歷,當時正巧碰上疫情。因此,陳講師認為疫情當前,戴口罩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購入口罩是必須的。但是在與歐洲同學交流時,發現彼此對於戴口罩這一動作存在極大的差異。歐洲人普遍認為戴口罩未必有效抑制感染病毒的機率,即使有效也應當優先讓醫護人員使用。
歐洲與亞洲對於戴口罩一事,出現了蠻明顯的差異性。從科學與政策制定的兩種觀點來看,可分為健全科學觀及預防科學觀。首先,我們得釐清何謂科學觀?科學觀意指在運用科學的結果來制定公共政策時,所應有的標準。健全科學觀指在實行一個以科學為本的措施時,必須要有夠強且夠好的證據;預防科學觀是指將預防傷害當作最重要的價值,也就是說在有具體的反對證據出現前,能繼續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或降低潛在的風險。從歐洲國家及亞洲國家對於戴口罩的態度來看,歐洲國家一開始對戴口罩的不情願可說是贊同健全科學觀的表現;反之亞洲國家更傾向於預防科學觀。
值得一提的是,亞洲國家在此次的防疫表現十分地出色。由此可見,戴口罩的確有效控制病毒擴散。加上,公衛專家已經肯定戴口罩的作用。但是,歐洲國家仍有大部分的人不願戴上口罩。若只以科學觀來看亞洲與歐洲戴口罩的差異,似乎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陳講師便以米蘭達·弗里克(Miranda Fricker)所提出的知識不正義理論,來探討亞洲與歐洲對戴口罩產生差異性的原因。知識不正義論是指一個人作為知識主體的能力遭到不當的對待。知識不正義又可細分成兩個部分,即是證言不正義及詮釋不正義。證言不正義意指出於對身份的某種結構性偏見,而不信任一個人所說的話,貶低其說話的可信度;詮釋不正義而是指在欠缺相關的概念跟詞彙下,使得人們無法理解自己或他人所遭遇的重要社會經驗。
在口罩爭議下,以知識不正義的架構來作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說明許多關鍵性的問題。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歐洲國家對亞洲人或亞洲國家存在偏見,對於戴口罩能抑制疫情的作法仍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這種知識不正義的狀況,只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最後,陳講師以三個問題作為結束,即是讓同學們思考證言及詮釋不正義的例子,進而分享及討論如何減少知識不正義的情況。社會上充斥著不同的看法及理論,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多思考事情的是與非,不盲目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