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微課講座】聽莊子說故事
次閱讀
【知識型0.1學分】聽莊子說故事
講者:黃智明(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1年5月6日(四) 18:30-20:30
地點:天河書屋
撰文/攝影:謝曉柔
黃智明老師一開始先講了晏嬰如何救養馬人、千里送鵝毛及毛遂自薦三個歷史故事,藉以表達如何利用輕鬆機智的話語來達成目的,老師分析歷史上與機智相關的故事,多是和勞資糾紛、社會案例到家庭瑣事,並且主角大多口才極好。在《莊子》裡有很多是類似這樣的故事,老師舉例《莊子》裡的「子非魚」故事,提到主角是如何利用句子漏洞及邏輯戰勝辯論。
接著,老師詢問台下同學們有沒有知道的莊子故事,便挑了朝三暮四來介紹,老師找出在網路上搜尋朝三暮四的結果,發現除了在華語圈,在韓國、日本甚至是泰國都有關於朝三暮四的介紹影片,再往更後發現甚至還可以使用在管理面上,《莊子》不單單只是文學經典,同時富含了多方的省思。
講完朝三暮四後,老師放了庖丁解牛的介紹影片給同學們看,影片結束後,老師詢問大家有沒有發現庖丁及國君兩人的對話很奇怪?國君明明詢問庖丁未和解牛技術如此好,庖丁卻答非所問回答養生相關的答案,老師向大家提出疑問:為什麼國君問技術卻得到養生的回答?為什麼技術會和養生有什麼關係?
老師提到《莊子》在其他篇有提到關於如何精進自己的技術,老師講述各個小故事引申出精進技術的關鍵,首先自身必須有足夠的修養,如果沒有基礎的修練不可能達成遠大的目標,接著,做事時必清心無旁鶩,庖丁解牛便有提到這一道理,達成專心一致、全神貫注的狀態,最後則是必須經歷長期積累的功夫。之所以庖丁解牛會被分類在養生篇,便是因為要擁有精湛的技術前,必先磨練自己的身心,而如何養生自己的心態便顯得很重要。
最後,老師播了一小段影片,是關於一位教授在瓶子放滿高爾夫球,在陸續加入沙子、土及啤酒最後瓶子才真正滿瓶,引申出在人生上我們要找出真正對自己有用或無用的事情,選擇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填滿些什麼。